当前位置: 首页 >  关注  >  正文

“中国-东盟共同市场”有望成世界经济最大增长极,RCEP成区域经济一体化制度基础
2023-06-04 01:33:52 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胡慧茵广州报道

6月2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进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这标志着,RCEP将对15个成员国全面生效,全球最大的自贸区将进入全面实施新阶段。


(相关资料图)

自RCEP实施生效以来,优惠政策红利持续扩大。据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介绍,今年一季度,我国对RCEP其他14个成员国合计进出口3.08万亿元,同比增长7.3%,占同期我国外贸总值的31.2%,比重较去年同期提升0.8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对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均为东盟国家,包括新加坡、老挝和缅甸,分别录得进出口增速45.8%、37.8%和29%。

尽管国际形势复杂严峻,但在RCEP的助力下,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不断提速。从贸易伙伴看,东盟继续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前4个月,我与东盟贸易总值为2.09万亿元,增长13.9%。

目前,中国和东盟正不断加快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进程。随着中国-东盟经济关系的飞速发展,双边经济合作也在不断深化。“我认为中国和东盟还需要更多的经济合作。”近日,在由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举办的“中国东盟经济关系研讨会”上,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席教授、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提出了“中国-东盟共同市场”的概念,“这不仅能促进地区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还能带来和平稳定。和平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若没有和平,发展就会受阻;而没有发展,和平就没有办法站稳脚跟。”

围绕建立中国-东盟共同市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东盟国家如何受益于RCEP实施生效等话题,参与研讨会的专家学者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亚洲区域一体化抵御逆全球化

伴随着中国与东盟进入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时代,双方正不断加快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进程。这也让中国和东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疫情后,随着全球的制造业技术、资本和人才的东移,亚洲必将替代欧美成为全球的经济中心。现在看来,中国-东盟共同市场已做好准备,向成为全球经济中心主要市场的目标迈进。”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把中国-东盟共同市场,称为“一个呼之欲出世界经济最大的增长极”。

近年来,东盟已经超过美国、欧盟等经济体,成为拉动我国出口的主要力量。今年一季度,我国对东盟出口同比增长18.6%,对我国出口的拉动达到2.6个百分点;东盟在我国出口中的占比达到16.9%,较2022年全年提升1.1个百分点。

魏建国认为,全球制造业呈现东移的趋势,而在东移过程有两大特点,“首先,一般传统制造业和新兴制造业都在利用数字经济进行改造,这是美国和欧盟国家所做不到的。其次,制造业东移的过程中,技术、人才、资金逐渐向中国-东盟市场转移。”他表示,长期形成在共同市场中的一个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必将促使各国走向更高水平的经贸合作。

此外,有专家还认为,建立中国-东盟共同市场是源于该市场巨大的经济潜力。“中国-东盟地区总人口超过18亿。在202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GDP总和就超过15万亿美元,所以中国-东盟市场确实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泰国前财政部副部长、泰国教育委员会董事会成员林国孝举例称,东盟主要出口的商品包括电子设备、电气设备、矿产、燃料等,同时,东盟也会从中国进口机械设备、电子产品和服装纺织品,这种贸易促进了经济增长、创造了就业,也有助于实现区域之间的技术转移。

在林国孝看来,中国-东盟共同市场可以带来其他区域组织所达不到的经济成效。他表示,首先,RCEP生效虽然只有一年,但它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东盟以及其他亚洲国家之间的投资;第二,RCEP使伙伴国之间的贸易输出更为便利。以前越南的农产品若要向中国输出,只能途经泰国,而有了RCEP之后,泰国、菲律宾等国家的产品都可以自由输入中国。从这一点来说,中国-东盟市场甚至是亚洲地区都应该进一步加强区域一体化。

“RCEP这个协议其实是一个重要的亚洲经济一体化向前迈进的一步,”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与比较法研究中心主任王江雨教授分析了当前亚洲经济一体化问题。他表示,传统的国际贸易协定应逐步转化为区域性的经济合作模式。

林国孝表示,“中国-东盟共同市场”能够为中国和东盟提供一个重要的战略性经济合作的渠道,从而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通过协调统一经济政策、消除贸易壁垒以及提升互联互通,双方都可以释放更大的经济发展机遇。而且在全球市场增强竞争优势,共同市场也能够有效促进创新技术转移,实现可持续发展。

还有专家认为,此时建立中国-东盟共同市场有必要性。此前,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将2023年全球增长预期下调至1.7%,去年6月该机构对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尚为3.0%。研讨会上,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学术副院长何冬妮公布团队研究成果,她表示,面对复杂多变和更加不确定的内外形势,中国与东盟国家对推进更深层次的经济一体化有着共同的需求、共同的利益。中国和东盟可以通过建立中国-东盟共同市场,以此应对日益严峻的逆全球化趋势,充分释放内生发展动力,这不仅能实现区域内部的可持续发展,还能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亚洲动力。

经济一体化制度是经贸合作的基础

当前,亚洲区域经贸关系正在形成。在经贸合作方面,中国和东盟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密。

马来西亚亚洲策略与领导研究院高级顾问、新加坡国际事务学会顾问胡逸山表示,中国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因此很积极从东盟进口;另一方面,中国也向东盟出口了价廉物美的产品,所以中国和东盟之间经济贸易繁荣,使得中国成为东盟最大的一个贸易伙伴,以及每一个东盟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

谈及中国-东盟的贸易发展趋势,湖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员郭海表示,“中国出口的更多是中间制品,而一些半成品作为生产产成品的原料。”对于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逆差,郭海称,要意识到贸易关系不对称的情况出现变化是因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往上走,“有一些行业像服装、纺织等,会慢慢迁移到越南、柬埔寨和缅甸等国家。目前很多公司要实现多元化发展,会选择把生产基地转移到东盟国家。”

除了在供应链上互补,中国和东盟还在产业上进行多元化的合作。疫情带动了电子商务、通信技术、远程医疗的发展需求,中国与东盟在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方面的合作十分亮眼。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表示,等到亚洲共同市场形成,数字经济将成为重组全球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关键力量,“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教育、医疗、卫生、健康、养老及旅游所形成传统行业的同时,会给整个全球创造出更多的消费新业务爆发出更多新的活力。”

得益于在传统领域和新兴产业上的合作,中国和东盟双边经贸始终保持韧性。去年,中国对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增速超过两位数的达8个,其中,对印尼、新加坡、缅甸、柬埔寨、老挝进出口增速均超过20%。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周晋竹表示,中国和东盟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一是中国-东盟自贸协定,二是RCEP。

周晋竹分析称,RCEP促进区域贸易及投资,既可以为全球供应链和产业发展提供更强的生产力,也是逆全球化的对冲力量。同时,RCEP还有升级的空间。她表示,“我觉得在开放领域上以及所有的RCEP成员,在投资领域都是采取了负面清单,制造业领域都是完全开放的,差别只是在服务贸易领域开放多与少的问题。所以,RCEP从开放领域上追赶《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只是较短时间的问题。”

对于建立中国-东盟共同市场,周晋竹也提出了建议。她表示,“作为中国的投资和产业转移的接收国,东盟国家应该进一步提升商业环境,减少有形以及无形的障碍,从而有效打造超级巨大的市场,能够带来更多的机制红利,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确实能够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是,中国-东盟市场建立肯定是任重而道远的。”

何冬妮表示,中国与东盟已经建立起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战略互信、政治互信长期稳步提升,双方经贸合作的紧密度持续上升,贸易规模跨越式扩大,双向投资快速增长,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更加紧密,金融领域合作持续深化,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中国和东盟共同推动建立的RCEP已经正式生效,这是全球人口最大、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此外,中国与东盟国家携手推动了澜湄合作、西部陆海新通道、中老泰经济走廊等次区域合作机制,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现行的经济一体化的制度性安排取得重大进展,为双方推进更高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奠定了良好基础。”何冬妮说道。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