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是吴门画派的开创者,位居吴门画派四大家之首。他一介布衣,终身不仕,话题性虽不如唐寅,却也画风遗韵,备受瞩目。沈周生活半径多在吴门,也曾游历杭州、天台,却终生没有跨过长江。他与南京是否有过关联?有的,且来说说沈周与南京。
【资料图】
沈周出生于1427年的吴门相城,古称长洲。他的爷爷、父亲与伯父都是丹青高手,沈周也耳濡目染,深受熏陶。沈周的父亲沈恒曾担任粮长。粮长一职,近乎粮食征购的最为基层的小头目,负责张罗催促,估计没有薪酬,类似于民国时期的里正、保长,只是负责事项专一而已。
1441年,正统年间,年仅15岁的沈周代其父听宣,来到南京。他以百韵诗呈给南京户部主事崔恭。崔恭得览沈周诗后,大为惊异,怀疑非其自作。大致是因为李白有《登金陵凤凰台》,崔恭就面试沈周可否也作一《凤凰台歌》。沈周援笔立就,词采焕发,一气呵成。崔恭大加赞赏,比之王勃。即日下檄,免其父粮长之役。此说,多人提及,但也有人就沈周此时年龄提出质疑。这是有记录的沈周第一次到南京。
1455年,天顺年间,年近而立的沈周如其父亲一样,也因充任粮长之职,到南京述职。结婚已经十余载的沈周与妻子陈慧庄妇唱夫随,恩爱非常。此年恰逢天灾,旱涝相连,又有疫情,吴门岁饥,饿殍遍野。沈周作为粮长,体谅生民多艰,不忍强征,而累偿缺额,垫赔累累,苦不堪言,甚至导致其妻脱簪珥以应对,才算过关。沈周有《石田翁客座新闻》以桑民怿的口吻记述粮长的艰辛备尝与危险万状,令人唏嘘。这样的人生经历,以粮长身份的两次南京之行,给沈周留下的既有青春少年意气勃发的快慰,更有身处底层人在屋檐下备受屈辱的尴尬不堪与苦涩回忆。沈周此次把差事办完,曾到南京西南凤凰台,想起当年自己所作的《凤凰台歌》,感慨万千,又写《登凤凰台》:
江上秋风吹鬓丝,古台又落我游时。
六朝往事青山见,四海闲人白鸟知。
诗卷也充行李货,布袍不直酒家资。
弹无长铗怀无刺,浩荡高歌归去兮。
过了十年之后的1465年,成化元年,沈周又到南京,盘桓三日。此时的沈周,辞去粮长一职已经四载,不再被基层小吏呼来喊去,不再焦头烂额奔走于官衙与民户之间,不再为征购稻粱而辗转反侧,他倍感轻松,心情愉悦。也许就是在这一年,年近不惑的沈周有一首《别金陵》,记录此次南京之行 :
花事匆匆瞥眼过,故园不去欲如何。
五侯宾客鲭全少,百姓人家燕已多。
蒋庙乱山云罨树,秦淮落日水增波。
有诗对酒虽堪赖,终欠玲珑为我歌。
1485年,成化二十一年,沈周又到南京,已是年近花甲,二十载春秋寒暑,已成过往,“抖擞山边水际身,廿年重踏旧京尘。依依残梦丹阳月,兀兀轻车白发人”。
沈周在春日的南京,悠闲自在,轻裘缓带。秦淮河,夫子庙,燕子矶,玄武湖,他一一游览,兴致勃勃。此次南京之行,沈周本来约了亲家翁史鉴一同前来,但他却因故未能成行。
姹紫嫣红的春光虽然明媚,却毕竟短暂。转眼间,已是暮春时节,沈周就要离开南京,回返吴门。沈周辞别南京之时,金陵的朋友们在正阳门外的神乐观为他设席送别。
神乐观是明太祖朱元璋当年敕建的一个专门培养乐舞生、为国家祭祀等活动提供乐舞、赞礼服务的机构。此观旧址位于今南京石门坎天堂村西,“其地出正阳门迤逦在望,古木松阴夹道,远带钟山之麓,近连飨帝之宫,门临平野,地达长河”。
神乐观当年是与朝天宫并列的大观。大明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南京神乐观虽仍旧保留,但已不似从前显要,地位赫赫。朱明中后期,南京神乐观已成为人们旅游休闲、参观访友的场所。万历时还被列入“金陵四十景”之一。至清末,神乐观已荡然无存,现仍存有醴泉碑、澧泉井栏等遗物。
众人雅集欢聚,沈周颇为感动,他口占一首《神乐观留别祖席诸君》,之后与大家道别上船,沿外秦淮河西去,自三汊河入江,顺流而下,赶往姑苏,“扁舟东去须乘急,还剩家园数日春”,他要去追上姑苏春日的尾巴呢,心情很有几分雀跃,他更为系念的是自己疾病缠身的妻子与白发苍苍的老母亲。
次年,沈周的妻子陈慧庄病逝,42载夫妻就此阴阳相隔,沈周哀痛无比,他有一《悼内》诗,至为悲切感人:
生离死别两无凭,泪怕伤心只自凝。
已信在家浑似客,更饶除发便为僧。
身边老伴悲寒影,脚后衰年怯夜冰。
果是幽冥可超拔,卖文还点药师灯。
1507年5月,春夏之交,年逾八旬的沈周最后一次来到南京,回访一位名叫史忠的同道中人,下榻住宿在史忠的“卧痴楼”。为何说是回访?1506年,正德元年,自称“金陵史痴”的史忠曾到吴门寻访沈周,在沈周的有竹居盘桓三月之久。沈周有五言长诗《赠史痴翁》,谈及两人交情,“我昔闻痴翁,已及三十年”,“我颠与翁痴,痴颠相比肩”。
恰巧,此时,文征明也在南京。沈周与文征明会晤,为其次子取名文嘉。七十余年后,文嘉还撰文回忆说沈周“飘飘若仙之韵度”。文征明的岳父吴愈是吴梅村的曾祖父。沈周的学生徐霖曾在南京如今武定桥左近建一快园。弟子门人园林落成,沈周为其补白北壁,特意作《云山图》。快园之内,亭台楼阁,花木扶疏,满堂雨气,春鸠林啼,沈周泼墨作画之余,还诗兴大发,吟咏七律一首为祝,留下一段师生佳话。
京江送别图卷局部 明·沈周 故宫博物院藏。画中所画为明弘治四年(1491年)辛亥三月的事,当时65岁的沈周在京江送别叙州太守吴愈赴任。
1509年春,正德四年,沈周还有宜兴之行、畅游善卷洞,归而卧病,他有《老年三病》长诗,感慨年老体衰,来日无多 。此年自春入夏,沈周突发重病,缠绵病榻,但头脑清醒。临终之前,他还致绝笔诗与刚刚致仕归乡的王鏊:“勇退归来说宰公,此机超出万人中,门前车马多如许,那有心情问病翁。”沈周与有“山中宰相”之誉的苏州籍名臣王鏊多有往还。他还常去看望王鏊在乡间的父亲。这一年,王鏊因与大宦官刘瑾不合而托词辞归。他听闻沈周卧病在床,急遣人探望,故此沈周才写了这首答谢诗。
没过二日沈周便病逝了,时在8月2日,他享年83岁。
翌年,王鏊还与唐伯虎等人相约至相城,到沈周旧宅凭吊。王鏊在悼念沈周的铭文中有如此之语:“相城之墟,湖水沄沄;於戏邈矣,我怀其人。”
关于沈周为人,祝枝山有《记石田先生画》,他说:“沈先生周,当世之望,乞画者或一乞累数纸,殊可厌恶,而先生处之泰然。”王鳌也说沈周:“先生高致绝人,而和易近物……或作赝作求题以售,亦乐然应之。”而沈周诗文多多,堪称上品,惜因其画名太盛而被遮蔽,他曾作《湖乡闷雨图》,酸甜苦辣,冷暖自知:
破屋如舟只浮住,茫茫鱼鳖是比邻。频年大块无干土,何处巢居著老身。万顷水田春涝富,数声雷腹晚餐贫。诗书不饱还堪遣,开卷时时感昔人。
沈周到南京,有案可查者,大致是此五次。略作拾缀,缅怀这位令人高山仰止的一代布衣大师画坛巨匠。
特约撰稿 王振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